二戒

二戒
The two grades of commandments, or prohibitions, e. g. [lang id =1028]十戒 and [lang id =1028]具足戒 for monks; [lang id =1028]五戒 and [lang id =1028]八戒 for the laity; [lang id =1028]邪戒 and [lang id =1028]正戒 heretical rules and correct rules; and numerous other pairs.
* * *
◆﹝出華嚴孔目﹞ 〔一、 性戒〕, 謂殺、 盜、 邪淫、 妄語, 此四性自是戒, 不待佛制, 人若持之即得福, 犯之即得罪, 是名性戒。 〔二、 遮戒〕, 遮即遮止, 謂飲酒多有過失, 能犯諸戒, 是故佛特遮止, 令不毀犯, 乃能守護餘之律儀, 是名遮戒。 ◆﹝出毗婆沙論﹞ 〔一、 道共戒〕, 謂於見道、 修道位中, 不作意持, 自然不犯, 戒與道俱發, 是名道共戒。 此戒既是初果、 二果、 三果所得, 即是無漏戒也。 (見道即初果, 修道即二果、 三果也。 無漏者, 不漏落三界生死也。 ) 〔二、 定共戒〕, 謂發得初禪、 二禪、 三禪、 四禪天定之時, 不作意持, 自然不犯, 戒與定俱發, 是名定共戒。 此戒斷惑未盡, 未出生死, 即是有漏戒也。 ◆﹝出華嚴經疏﹞ 〔一、 隨相戒〕, 隨即隨順, 相即形相。 謂依如來教, 染衣出家, 乞食自活, 不犯威儀, 是名隨相戒。 〔二、 離相戒〕, 離即遠離, 謂持戒之人, 心無所著, 則一切戒猶如虛空, 了無持犯之相, 是名離相戒。 ◆﹝出涅槃經﹞ 〔一、 性重戒〕, 謂殺、 盜、 婬、 妄皆性業也, 不待佛制持而不犯, 性自是善; 犯而不持, 性自是罪。 若犯之者, 其罪極重, 是名性重戒。 〔二、 息世譏嫌戒〕, 謂佛所制, 出家之人, 凡世間治生產業, 及一切非道所宜之事, 皆不應為, 以止世人之所譏誚、 嫌疑, 是名息世譏嫌戒。 ◆﹝出涅槃經﹞ 〔一、 威儀戒〕, 威儀戒者, 謂受戒已, 惟務修飾容止, 誑惑於世, 蓋由好求名利, 欲人恭敬者也。 〔二、 從戒戒〕, 從戒戒者, 謂順從佛制, 清淨三業。 蓋其內外相稱, 不為世事, 但求真實利益, 不要虛譽者也。 (三業者, 身業、 口業、 意業也。 )
* * *
1.性戒和遮戒。 性戒是本性就是戒, 不待佛制, 誰犯了就有罪, 如殺盜淫妄等戒是; 遮戒是禁戒, 佛禁止不許作, 如飲酒等戒是。 2.邪戒和正戒。 邪戒即外道所持的牛戒狗戒等戒; 正戒即佛教的五戒八戒等戒。 3.定共戒和道共戒。 定共戒是入定的時候, 自然能夠收伏身心, 防止一切的惡法; 道共戒是見了道之後, 自然不會再犯戒。 這二種戒都是在修定修道之中得的, 不是受的。
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

Игры ⚽ Поможем сделать НИР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